广州人才建设引领全省
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于科技,根本在于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
近年来,广州先后推出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广州市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规定》、《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穗创业和工作的办法》、《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等多项人才政策,着力解决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遇到的实际困难,形成了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政策体系。去年,广州又结合新型城市化建设出台了《关于推进人才集聚工程的实施意见》,计划5年内投入约50亿元实施6大人才行动共30个发展项目和3套支撑体系8大载体。广州的人才政策创新吸引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广州留学人员回国人数每年递增30%,目前,在广州的留学归国人员近3万人,创办的企业超过2000家,每年在广州工作的境外专家达10万人次,约占全国15%。
在高层次人才建设方面,广州有80人入选国家“人才”,20个团队、40人入选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计划,12人入选“南粤百杰培养工程”,50人入选广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数据显示,广州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人数为388人,其中在职132人,已通过市高层次人才认定程度达192人,选拔“121人才梯队工程”后备人才73人,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分站57个,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43人。
广州人才建设“鸡肋”:
“重引不重养”难补人才短板
广州在引进人才方面成果丰硕,为创新广州建设注入了强劲的智力驱动力,但同时广州在人才培养方面却存在明显“鸡肋”。
原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表示,海归引入要遵循一个原则:本土没有的人才才需要引入,当地能培养的人才,就不需要引进,引进是捷径,培养才是根本。
专家表示,广州目前的人才政策是重引进,不重视培养,但对高层次人才来说,“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据笔者观察,广州用心培养人才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些高端人才赴穗创业就业遇到困难能否得到解决往往不得而知。新成立的广州人才工作局不知可否将人才的“跟踪培养”纳入其责。
除此之外,广州在吸纳外地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据当地媒体报道,今年高考广东高分考生流失不少,其中理科排名前142名的考生全部被省外名校抢走,这些尖子生日后能否回流广东成为未知数,当地若能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吸引栋梁之才,或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才分布“头重脚轻”
人才要引进和培育,同样也要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近年来,企业逐渐成为广州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对广州创新发展具有关键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也应成为人才集聚的洼地。但事实并非如此。市人社局局长杨秦透露,人才分布的不均衡是制约广州人才建设的关键“鸡肋”,也是我们今后准备加强的工作重点。据粗略统计,广州的高层次人才70%集中在事业单位(教育、卫生),只有不到30%分布在企业。
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直接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表示,广州的企业创业创新能力偏弱,在全国20个城市,广州企业创业创新能力排在第17位,这是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短板。为此,今年6月广州出台了《广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明确指出将补助经费用于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此外,广州还应注重强化总部经济优势,以企业发展促人才集聚,加快形成人才洼地。专家分析,一个地区吸纳人才的能力,往往与该地区总部经济培育的程度成正比,企业总部所在地,是企业人才吸纳最强的地方,总部经济越强,就决定了该地区企业的扩张能力,企业扩张能力越强,就决定了需求的人才越多。
据了解,广州虽然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强于深圳,但数量上却落后深圳,人才承载空间和凝聚力不足。目前,广州总部经济的大局尚未完全形成,在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吸纳人才的能力受到限制。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