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重大工程 > 地方引才政策 > 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关注微信

北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时间:2013-10-25来源:北京市科委 作者:
  为有效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落实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发挥国际合作优秀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北京市科委于2011年启动了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组织与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基地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一、授牌基地45家,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120余项

  目前,北京市科委已授牌45家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包括12家企业,33家高校及科研院所。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45家基地共承担了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973、863等国家级的科技项目和北京市的科技合作项目120余项,项目额度达到了4亿元。

  二、合作伙伴涉及24个国家,高端人才引进成效显着

  基地单位与涉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等24个国家,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西班牙Tecnalia研究院、加拿大MRF地理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90多个的国外知名大学、160余家企业和组织机构进行了合作,签署的合作协议达150余份,成立了20个联合研发机构、2个合作的联盟,并且承办了各类的国际会议百余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效显着,共聘用国外知名专家100余位,其中有19位入选国家的“人才”,12人入选北京市的“海聚工程”。

  三、不断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加快京区企业国际化步伐

  基地在开展国际合作过程中,不断创新,摸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主要包括:1、引进海外的高端人才,带动技术创新、推进国际合作。以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典型,企业以开放的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招募行业领军人才五名,其中一人入选“人才”,两人入选“海聚工程”;2、建立联合研究机构,开展联合研发。例如,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签署《AVIC结构设计与制造中心协议》,在帝国理工学院建立了联合研发中心,开展多个涉及航空装备制造领域的合作研发项目;3、搭建国际化的服务平台,构建国际合作桥梁。例如,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为企业走出去建立了iBridge推介交流平台。

  其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合作模式还包括企业牵头、联手国内高校,国外合作方同样以企业牵头、高校参加的模式参与,形成“2+2”国际产学研结合新模式;通过设立合资公司或开展技术并购,快速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开拓海外市场;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国内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后,再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售产品和技术,形成“买世界、卖世界”的合作新模式。

  下一步基地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将通过“一个基地、一项合作、一次活动”来推动基地的发展,加强渠道建设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将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范围和规模,提升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支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的发展。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