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重大工程 > 地方引才政策 > 厦门大学:将学生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关注微信

厦门大学:将学生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时间:2014-03-31来源:厦门大学新闻网 作者:陈浪

  2011年10月,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厦门大学9项参赛作品全部获奖,总分330分获全国第六,捧得“优胜杯”,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2013年,厦门大学再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唯一最高奖项——“高教社杯”奖,成为“高教社杯”奖设立以来唯一两次获奖的高校。

  2013年,厦门大学iGEM团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简称“iGEM”)世锦赛中,斩获金奖。

  2013年,作为第一次参赛、且是极少数独立组队参赛的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代表队在2013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获得总成绩第六,击败了国内绝大多数工科院校的专业队伍。

  ……

  近年来,我校学子在国内外顶级学术赛事中屡获佳绩,这一个个荣誉,是我校坚持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工作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缩影。通过搭建有效平台,我校将学生创新创业与掌握实际本领、培养优良学风和确立成才方向相结合。

  三大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质量

  提供基础性训练的科研平台


  从大一入校开始,厦大的学生就被鼓励尽早接触科研,各种“学术节”的精彩、各路科创精英的现身说法,吸引着新生认识科研、爱上科研。学校通过实施一系列计划,让科研反哺教学,把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创新活动相结合,把本科生导师制与学生科研训练活动相结合,要求每位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至少参加一项科研训练、创新创业或读书活动,鼓励教师将自身科研、教学与学生科研训练相结合,吸纳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并及时将学生科研训练的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

  每年的夏天,环境与生态学院“凌峰暑期科研训练”本科生暑期班都会如期举行。厦大学生与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的学生一起,用英文交流,共同讨论、共同参与野外考察,一起参与8个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英语口语、写作,科学研究、科研技能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像“凌峰暑期学校”这样,让大学生与科研紧密接触的,全校各院还有很多:

  化学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仪器平台、教学实验中心及导师课题组实验室等提供条件、空间等支持;设立“化学育苗基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创新科研基金项目”等项目资助学生开展纵向延续式(进入导师课题组科研活动)、循环浸润式(循环参加2-3个课题组学术活动)科研训练活动。

  生物学科的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轮训活动,跟随导师进入学科前沿阵地,了解学科前沿资讯,从事学科专业的高水平研究。为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学院开设《生命科学进展》、《生物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科研训练》等科研训练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学院还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参加研究生学术论坛,科研论坛、读书报告会、生物知识竞赛、周五学术讲座等系列活动。

  数学学科主动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放福建省重点实验室——数学建模与高性能科学计算实验室等实验场所,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与科技竞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提供专业化训练的竞赛平台

  这几年,以“挑战杯”系列赛事为龙头,数学建模、智能汽车竞赛等知名赛事为支撑的竞赛平台逐渐搭建起来。在竞赛中,学生围绕某一课题,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深入实践,逐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学校每年举办各类学业学术科技竞赛50余项,近8000人次参与,推荐2000人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级的竞赛。

  近两年,学校每年投入200多万元资助各项学业竞赛。至今每年累计有“英语写作与演讲”竞赛、“景润杯”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精工技能大赛、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系列大赛等多项参与面广、覆盖面积大的赛事。累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公开赛、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大学生结构力学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重大全国性或区域性比赛。

  2013年,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参赛积极性,完善学业竞赛机制,学校对开展校级本科生学业竞赛立项,重点资助一批学生参与面广、受益面大的品牌学业竞赛44个。同时,学校还建立表彰机制,连续两年举办本科生学业竞赛优秀项目评审。2013年全校累计有39个学生学业竞赛优秀项目受到表彰。

  深化创新成果的孵化平台

  2012年底,在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铜奖的华轴学生创业团队,依托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许水电老师的摩檫学原创性理论成立了厦门华轴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从事高精度、高科技的新型轴承生产和销售,并在全国6个省市建立了销售代理。

  在这些平台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创新兴趣和创新实践被充分激发,创新文化氛围得到了有效营造,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整合资源 加大支持

  未来,我校学生创新创业之路在何方?据笔者了解,学校正在以更大的努力建立起更全面的整合与支持体系,包括资源、团队、导师队伍等。以正在开展项目立项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来说,今年,校团委与研究生院、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现代网络技术中心共同发文,各部处拿出各自的资源,来共同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也加强了学生口与教学、科研部门的合作,合力育人。另外,还将继续大力扶持科技创新类社团,有力推动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普及。

  在学院层面,各学院也将合力育人,瞄准学科顶尖科创赛事和学科前沿科创活动,配套开展面向全校同学的科创竞赛,营造良好的学生创新创造的氛围。

  微声音:

  @黄贤贤:1.创新创业通知支持要到位;2.导师实行参与制,要参与的导师希望真能带队伍;3.创新创业应与导师项目分开来,愿意创新创业的应以学生为主导,愿意参加导师项目的直接跟导师进实验室;4.环境支持,资金支持。

  @金鑫_xmu:希望队伍能有人一直负责,不要三天换四个人来发通知。还有通知格式一定要规范,不是熟人叫打麻将。是机构在发通知。有时候发过来的不知所云。

  @看罢朝阳看夕阳:科研补助很赞哦!

  @威震云霄:虽然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认真指导。

  @最爱的那张脸:一方面,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如果没有学校的大力支持,活动将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在分散模式下运作,会造成科研管理力量薄弱,监督机制不强,造成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严重影响其正常有序开展,也造成了有限科研经费的大量浪费或配置不合理,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