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重大工程 > 地方引才政策 > 西部实施人才战略喜中有忧

关注微信

西部实施人才战略喜中有忧

时间:2014-04-15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

  西部地区近年来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加,但高层次人才流失仍难遏制,原因何在?

  作为中组部第12批支援西部的“博士服务团”成员,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医生刘愚勇2011年底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挂职锻炼,担任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副院长。

  一年间,他主刀完成百余例心脏外科手术,并在部分国内罕见、操作难度大的手术中勇扛重担。在宁夏心脑血管医院有设备缺人才、科室发展止步不前的情况下,他牵头组建了心脏外科手术团队,带动学科医疗水平整体上升。

  本刊记者在贵州、广西、甘肃、陕西、宁夏等省区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及人才项目的密集落地,西部地区人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引才机制和平台不断完善,人才总量稳步增加,促进了西部地区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但高端人才流失依然难以遏制。

  以产业平台集聚人才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科技人员和在校大学生总量中约七成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西部的一些重大建设工程上马后,往往面临着人才支撑不足的困局。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及沿海产业向西部的梯度转移,西部的人才瓶颈问题日益凸显。

  “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像贵州这样的西部省份往往在吸引人才时处于劣势。”贵州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贵州针对自身实际,创新实施柔性引才政策,即确定“人事关系不转、户口不迁、来去自由”原则,通过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资源引才引智。近两年来,省内高校每年引进“候鸟型”高层次人才都在百人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钟南山等知名专家学者,成为省内一些高校、科研院所的“座上宾”,带动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甘肃省从2010年开始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规定受聘人才、引进人才可“不受国籍、户籍和身份等限制,可以不改变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来甘肃创业或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冯志强介绍说,2009年开始,宁夏连续举办“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合作洽谈会”,搭建引智平台,累计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及国外院士108人、知名专家238人,对宁夏重点项目工程的实施、优势学科及产业的发展等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孙学玉表示,近年来,西部一些地区克服引才引智劣势,创新人才配置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制定出台许多柔性引才政策措施,鼓励人才以多种形式参与西部开发,成效显著。

  “体制内容纳人才岗位有限,高薪重金聘请人才也不是长久之计。”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成光认为,应依靠打造产业平台来集聚人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引进美国农牧企业艾格菲国际集团,投资创办广西最大的生态种猪场及肉猪基地。首期设计年存栏能繁母猪1.1万头,养殖肉猪20万头,吸引9名博士加盟企业,参与构建生猪—沼气—果树循环生态链。

  近年来,广西还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事业单位来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已经建成42个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广西农科院利用人才小高地专项资金,资助青年科技人员出国进修、培训,培养组建60多个科技攻关团队,参与国家“863”、“973”重点科研项目。

  孙学玉表示,人才工作量广面大、知易行难。因此,做起来要务实、具体,通过事业为人才搭建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释放人才红利

  本刊记者走访了解到,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对地区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大,西部一些地区开始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据了解,贵州省出台了加强人才培养引进15条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科技人员离岗或在职创业”、“科技人员职务发明成果转化收益最高95%归个人”。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下,贵州省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及人才聚集区不断建立,在当地形成多个引领发展的“人才特区”。

  陕西全省11个市(区)、107个县的人才发展规划和全省7个专项规划已相继颁布实施。陕西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副处长成应斌介绍说,陕西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较高含金量的财税政策,允许企业把引才的购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专利维护费列入成本核算。同时,建立省属骨干企业人才科技投入倒逼机制,明确要求企业营业收入0.3%要专项用于对科技成果和企业创新人才奖励。在人才政策的推动下,西安、宝鸡、天水等8城市共同组建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人才合作联盟”,形成了跨区域的人才派遣、中高级人才资源一体化共享。

  “如果没有人才的聚集,肯定不会有酒泉风电基地的建立。”酒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玉福说,产业优势能带来人才优势,依靠新能源产业,酒泉已吸引来相关人才超过万人。

  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组织部部长傅兴国认为,农林畜牧是西部优质资源,每建设一个优势特色产业,都会集聚一个拔尖创新人才团队、一批管理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实现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互动。针对城市环境、生活待遇远不及发达地区的现实,西部地区应利用独特资源优势打造产业高地,在吸引项目资金集聚的同时,也为人才集聚搭建平台。据他介绍,与法国波尔多同纬度的宁夏贺兰山东麓,正加速建设高端葡萄酒产业园区,葡萄种植面积规划扩大至百万亩,未来将吸引五六万名相关人才。

  高端人才流失难遏制

  在多方努力下,一些西部地区人才净流出局面有所遏制,出现了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加的可喜局面。

  据统计,贵州近10年来人才资源总量净增约80万人,院士、国家“人才”入选者等高层次领军人才实现了零突破,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增幅较大。贵州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樊铁钢介绍说,近年来贵州省千方百计吸引、聚集、留住人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加,2012年底全省人才总量已超过220万人。

  虽然近年来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加,但高层次人才流失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基层组织部门负责人反映,“流失的大多是成熟的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多是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或博士硕士,质量明显不成比例。”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组织部负责人说,近年来,黔东南州人才总量得到一定提升,但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仍较为缺乏。一些企业想引进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及国内知名专家、院士,均因多种因素无法实现。如当地的西蒙斯电梯有限公司缺4名机械、电器方面的高级工程师,20名中级工程师,一直都招聘不到。

  引入人才不易,当地高层次人才又在不断流失,这恰是西部地区人才工作普遍面临的困境。

  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甘肃省至少有4000多名高级科技人才“东南飞”;近10年来,甘肃省调出高级职称技术人才上千人,调入不足百人,仅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校跨省调出的高层次人才就有近500人,而同期从外省调入人才数量不足调出的二分之一,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流失呈现范围广、关键技术岗位多、中青年骨干多的特点。

  据介绍,大量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导致甘肃省各行业人才缺口巨大。据甘肃省委组织部调查,2011--2015年全省紧缺人才需求数为76400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433人,高技能人才14704人。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城市规划等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缺口占全部需求人数的64%。

  林大泽是北京一家地质学院的教授,前几年受邀到青海西部矿业集团的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在青海开展研究时,引来一批博士成员,青海省为林大泽和他的团队多次颁发奖励。2012年,林大泽因病回到原单位。随着他的离开,其博士团成员也纷纷撤离,青海多方挽留未果,研究课题因此撂荒。

  “人才引进往往伴随着流出,科研机构和高校尤为严重。青海各高校每年都会有几名教授离开。”青海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海云说。

  贵州省遵义市人民医院前任院长骆旭东是当地的学科带头人,薪酬并不比沿海地区同层次的人才低。但2012年骆旭东还是跳槽到深圳一家医院。“在深圳有100多个博士助手供他挑选,而在遵义,连个助手都找不到。”遵义市组织部门一位负责人说。

  青海省科技厅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副处长赵以莲说,一旦有机会,哪怕是平级甚至降级调到东部,青海的本地人才往往也选择离开。这不光因为东部的生活条件相对好些,更主要的是因为东部总体科研水平、技术平台都高于青海。

  采访中,西部省区组织部门负责人及专家普遍认为,西部人才大量流失很大程度上是市场规律配置的结果,也是东西部地区在发展程度、区位优势等方面不均衡所导致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手段,使得极具吸纳能力的发达地区自然成了人才资源的聚集地,对西部人才形成“虹吸效应”。

  “西部人才流失状况恐进一步加剧。”中国人事科学院原院长王通讯表示,伴随市场对科研要素的导向作用更好地发挥,东西部区位和平台差距将继续扩大。加上我国科技和创新领域分配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完善,东部发达地区的优势和对人才的吸引作用会更加明显。  受访的基层干部及专家表示,从国家发展的区域平衡角度考虑,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除了市场的“无形之手”外,党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宜发挥更大作用。应适时出台人才区域化政策,同时在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项目布局上适当向西部倾斜,并加大对西部教育的帮扶力度,推动西部形成吸引、培养人才的更有效载体。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