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重大工程 > 地方引才政策 > 上海自贸试验区:人才制度创新进行时

关注微信

上海自贸试验区:人才制度创新进行时

时间:2014-05-06来源:《中国人才》 作者:朱志敏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试验区”)宣布成立。半年来,从项目建设到人才体制机制创新,自贸试验区的探索迈出了一个个坚实的步伐。

  活力涌动,自贸试验区开辟人才新天地

  春风送暖、万物吐绿之际,记者来到自贸试验区采访。这里没有想象中的新区建设的大兴土木现象,而是因陋就简利用原上海综合保税区的旧有建筑,做些改造与完善。比如原来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字样的海雁造型的拱形迎宾门上已改成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字样。

  然而,低调和简朴却挡不住人们关注自贸试验区的热情,挡不住企业投资自贸试验区的热潮。

  “自贸试验区刚成立的那段日子,上海工商在自贸试验区的所有工作窗口全开放了,但还是应接不暇”,一位在自贸试验区的企业代表对记者说。当记者接近下午4时来到位于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一楼的办事大厅时,30个申办窗口全部开放,不时有企业申办者出入其中,一旁的自助液晶屏也站着不少查询的企业代表。

  为了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选择金融、航运、商贸、文化等服务领域扩大开放。据了解,已有包括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在内的17家外资银行获准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分支机构。由于自贸试验区对进驻银行的支行采用简化准入方式,筹建支行审批远快于分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在第二批入驻的外资银行及时调整方案,提交支行申请,以缩短入驻审批所用的时间。

  “自贸试验区的成立开启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新里程,为全球最活跃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汇丰银行(中国)人力资源总监张诗君认为,把最具有汇丰基因的国际化人才团队输送到自贸试验区支行,为自贸试验区的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产品,是汇丰银行优先发展中国市场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小政府大社会,启动全新人才治理模式

  去年9月,自贸试验区率先试行负面清单。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在构筑新型贸易体制机制方面大胆改大胆试,上海市政府更是抓住改革试点的契机,大幅度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由管制型经济转化为服务型经济无疑给人力资源服务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汪怿认为。

  在自贸试验区筹建前,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曾对原上海综合保税区内企业做过人才家底的盘点,结果让他感到肩上担子沉甸甸。这位负责人说:“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各部门人员配置都比较精简,人力资源局从事人才工作的人员力量有限,却需要给自贸试验区内约16万人才提供各类公共服务。这种人员配置形式逼得我们必须履行小政府大社会的全新治理模式,依靠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在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方面,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计划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使区内人力资源服务做到“区内事、区内办”。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合作交流机制,为企业储备、发掘、培育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在人才职业资格认证、投资者出入境通行便利等方面配合有关单位加强调研,探索服务新举措。

  由传统货物贸易方式向服务型贸易升级,原上海综合保税区的人才家底多少显得有点单薄,特别是金融、物流、医药研发、航运等战略性产业领域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更是难以支撑转型。怎么办?“在新兴产业、重点产业等区域聚焦,握紧拳头,在关键领域做出突破,必然产生人才聚集。”上海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负责人告诉记者。

  经过前期的调研,汪怿分析,“自贸试验区是第二次入世,对于国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对上海公共部门的人才治理模式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治理模式是事前管控,而与国际接轨的治理模式是底线思维、收益管控,这就需要我们的人才管理部门能用全球思维、国际通行的规则来谋划人才工作。是否有相关的人才机构来管理,是否有面对风险的管控意识与能力,是否有手段和工具,是否对人才有合理的容忍空间,都是我们创新人才制度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企业新需求,或是制度创新突破口

  任何改革设想和顶层设计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实质上,已经在上海发展得较为成功的中资、外资企业,他们的人才制度创新本身就是很好的教科书,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标准模板。

  为了探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制度体系,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门为记者精选了外资、民企、国企三类企业样本,这3家企业皆是外向型、服务型企业的典型代表,他们传播了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标准,也带来了人才制度创新的新课题。

  149年前,汇丰银行登陆上海滩。作为较早进驻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汇丰银行在实施亚太战略中十分关注如何利用地缘优势与人才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自贸试验区成立后不久,汇丰银行自贸试验区支行趁势进驻,随之启动了“银行家计划”广纳贤才。96个名额引来2万人竞争,其背后是其开放人才政策带来的吸引力。

  在汇丰大厦的38层会议室,人力资源总监张诗君与记者聊起“银行家计划”,“‘银行家计划’是汇丰银行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的重点举措,此举不仅较好地稳定了本土员工队伍,也为我们铸造了一支强劲的国际化银行家队伍。如今汇丰银行的很多分行、支行行长都受益于‘银行家计划’,从这里已经走出了500名合格的后备银行家。”

  “‘银行家计划’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打破了企业内外部人才流动的制度壁垒。而为了开发后备银行家,汇丰银行使用了资金投入、项目投入、海外轮岗、导师帮扶等多元培训开发手段。”汇丰银行的很多做法给我国金融企业的人才管理带来了观念性的变化。在培养自身人才的同时,作为双方多层面交流的项目之一,汇丰亦有将其在“银行家计划”下成长的管理人才输送到交通银行,共同促进合作共赢。

  而我国民营科技企业“走出去”后,站在全球人才竞争潮头与国际巨头频频交手,耳闻目染中,从复制、模仿到跨越,成功实现转型。药明康德就是这样一家在中国成长走向全球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其在医药研发领域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

  从蹒跚学步到全球领先,药明康德只用了12年,而这12年里企业人才队伍也呈裂变式增长。“我们的事业是全球布局的,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引聚人才。为了更快更好地凝聚人才,我们很早就采用国际惯用的人才开发手段——并购、合资、购买知识产权合作开发等方式壮大企业人才队伍。我们现有7名国家‘人才’专家、400余名资深行业海归专家组成的项目经理人团队,5000名硕士、博士研发人才组成的专业研发队伍。”药明康德人力资源副总裁顾凯对记者介绍。

  经过多年的培育,药明康德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目前,药明康德拥有30万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室,建立了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完整生产链,我们所积累的技术平台、人才优势以及制度优势能够帮助我国新药研发企业实现国际标准研发体系的一站到位。”顾凯不无欣慰地说。

  作为国企代表,上海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有限公司既是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库,也是打造服务型经济的先行军。公司总经理蒋琪民认为,企业内生式发展能力的增强,既能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内在素质,又能提高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为加速自身国际化进程,上海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有限公司一方面贯彻党的人才宗旨,另一方面借鉴海外企业人才治理先进方法,建立了包括经理人的遴选机制、培训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较好地集聚了一批高素质的外经贸人才。随着企业转型步伐的加快,人才战略也与时俱进,如今更强调用事业平台、成长空间、股权激励等多元手段吸引人才,而依托市场平台打造过硬的人才队伍则是企业未来人才战略的新航向。

  各种企业经济形态集聚上海、看好自贸试验区,关键是上海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改革所带来的高效能的政务服务,而各类企业人才理念的融合与碰撞,又为上海拓展人才服务带来新的灵感:比如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又如解决国际化人才的认证问题,还有人力资源经理人培训问题、外籍人才的绿卡问题、税收问题以及子女就学问题。

  今年是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实现突破的关键一年。而事实上,关于上海如何深入改革,人才工作如何为改革保驾护航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一直都在进行着,有关自贸试验区企业的需求也在紧锣密鼓地调研着……一切从企业需求出发或许将是上海人才制度创新的突破口。

  未来,自贸试验区在人才制度创新方面会有哪些新举措,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