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激情充分释放。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吸引各类人才项目186个,高层次创业人才项目落户数量居厦门市首位,真正实现了引进一个高端项目,带来一个领军人才,带起一个创新团队,带动一个新兴产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出台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每年专门安排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引才育才、统一建设或管理人才房,试点人才房租赁优惠政策,允许人才认定主体参与到人才房建设的设计、装修等环节……这些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即将在厦门火炬高新区实施。最近,厦门火炬高新区正在着手研究创新一系列人才政策,依托园区的重点企业、骨干企业、新引进的重大项目或平台,开展特殊人才政策试点,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合力打造人才高地。
与此同时,厦门火炬高新区正在配合研究制定拟在园区试行的《厦门市在重点支持区域和重点支持产业试行人才特殊政策的暂行办法》,推进厦门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和政策创新。自2014年6月1日起,厦门火炬高新区施行新修订的《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在科技金融、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修改完善。根据《条例》,厦门火炬高新区将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包括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和基金,设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厦门火炬高新区通过制定能吸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急需人才的优惠政策,发挥政策对园区人才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加大产业引才、聚才力度,更好地形成人才磁场,实现人才集聚。
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累计吸引了近500位海外留学人员进入园区创业,成为厦门市吸引海外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福建省、厦门市人才项目申报对接工作的重要载体。此外,厦门火炬高新区共有39名厦门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占厦门市的57%。
依托项目实施精细化引才
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LED……厦门火炬高新区将这些重要产业确定为招才引智的基础,围绕产业基础和落户项目,实施精细化引才。依托厦门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日本电气硝子液晶基板玻璃、天马微电子二期等项目签约落地,吸引一批高精尖人才到园区创新创业。截至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共吸引厦门市“双百计划”创新类海外高层次人才10名、领军型创业人才61名、青年创新创业人才14名、台湾特聘专家5名。
人才最关心的是找到发挥才能的“着力点”,产业链、项目源及创新创业平台就是极具吸引力的“着力点”。厦门火炬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同安基地、厦门科技创新园研发中心、厦门软件园(三期)、厦门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已完成立项批复,ABB 厦门工业中心已于1月动工建设。目前,厦门火炬高新区已拥有国家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3个国家级孵化器等多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平台。
国内首个大数据研究实验室落户中央“人才”创业人才黄剑创办的赛凡信息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将进一步推动厦门市以大数据为重要方向的软件产业发展;福建省“百人计划”创业人才赵建辉创办的瀚天天成公司成为中国首家提供商业化6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的生产商……在创新创业平台的推动下,厦门火炬高新区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快速转化。
由企业来认定评价人才
过去,人才的界定权基本都掌握在政府职能部门手中,并通过学历、论文、职称等要素来统一界定什么样的人是人才,然后再赋予其相应的特殊待遇。而作为用人主体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认定和评价没有多少话语权。有时会出现政府引进的人才放到当地重要企业却难担重任,而企业器重的实用人才却又得不到职能部门认可等现象。
企业创新和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自己最清楚。厦门火炬高新区正在探索将认定评价人才的权力“授权”给企业,计划3年内从园区重点企业、骨干企业、新引进的重大平台或项目,以及其他企业中评审出200家人才认定主体,并建立人才认定主体数据库。3年后根据实际需要逐年调整人才认定主体数。各人才认定主体建立完善的人才认定制度,遵照一定的基本条件自行认定人才。不久后,厦门火炬高新区将更好地建立起企业认定人才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涵盖人才培训、考核、评价、使用、待遇等多个关键环节,有利于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放开企业对人才的认定和评价,是一种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打破了完全由政府主导人才评价格局,把主导权下放给市场主体——企业,让企业以是否‘有用、能用、实用’来界定和选定其最需要的人才,使人才评价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真正达到‘量体裁衣’的效果。”厦门火炬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