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博士人才网 > 新闻资讯 > 人才论点 > 杨志刚:要全面认识高端引领人才的价值所在

关注微信

杨志刚:要全面认识高端引领人才的价值所在

时间:2013-04-16来1源:东方网 作者: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问题,胡锦涛总书记说过:“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要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作用。”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创新驱动是上海转型发展的唯一抉择。依靠创新,就是依靠头脑、依靠知识,就是依靠人才。其中高端引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应该是其中最活跃的创新因素。笔者认为,把高端人才放在绝对重要位置,将是上海走创新驱动之路的内在要求,也是上海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曾特别指出,“高端引领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这一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宣传普及和贯彻落实的十个方面的重要理念之一。中央如此重视高端引领的人才战略,这让曾负笈海外多年,如今已回国工作七年多的笔者深感欣慰和感激,下面就根据本人回国工作这几年的实际经历和从中得到的感受,谈几点对这一人才战略的粗浅认识和心得体会。

  全面认识高端引领人才的价值所在

  谈到高端引领人才,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国际化,我们通常认为,高端引领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素质,比如具有良好的母语以外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较强创造价值的能力。的确,这些是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才是不是国际人才的主要标准,但高端引领人才的衡量标准肯定不仅限于此,它其实还包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端引领人才对事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对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引领带动作用。

  如今,在上海十二五建设期间,要实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再创城市辉煌,上海需要努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培养集聚一批国际优秀人才,通过多种方式着力提高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力争率先打造我国第一个全球化的国际人才高地。上海引进积聚的人才,关键要能引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引进一个领军人才,能带动一个产业。以“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的设计和建设为例,风洞中心作为首批上海市“科教兴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其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汽车风洞设计领域的空白,形成我国汽车整车风洞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国汽车整车风洞设计、关键设备及其备件的国产化制造奠定基础。建成后的风洞中心在地面模拟能力、空气动力测量精度、背景噪声水平和环境模拟测试范围等方面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为世界风洞界所公认。建设成本比国际同类汽车整车风洞减少30%以上。为我国汽车产业从“制造大国”迈向“设计大国”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保证和实践平台,这就是引领与带动的定位。

  高端引领人才是国际化人才

  俗话说,筑巢引得凤凰来。在当今的知识、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每一座国际大都市都有着它自身独一无二的标签或特色,如纽约和伦敦的优势在于金融人才云集。毋庸置疑,上海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城市,但是毕竟距离全世界一流的国际大都会还有一定的距离。要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在处于竞争相对弱势的背景下,就特别需要吸引和集聚一大批海外高层次具有国际化水平的高端引领人才,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高端引领人才一定是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既包括外籍人才,也包括具有国际化素质和视野的本土人才。国际化人才很多,不一定都能成为高端引领人才,但是他们基本具备了高端引领人才所必须要有的基本素质,如具有良好的母语以外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较强创造价值的能力。国际化人才讲的是“素质”,在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在“特”字上做文章,即在夯实国际化人才自身内在整体实力的基础上,能够选择在他最具比较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若干点上发扬光大、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成为具有较强推动性的国际化高端引领人才。

  国际化高端引领人才是人才发展新的高度,它对科学发展和人才发展将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更好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有利于更好加快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要吸引国际化高端引领人才,就必须有国际化高端事业发展的机会平台,通过国际化高端平台引领更多的国际化高端人才的汇聚发展。吸引国际化高端人才靠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都不及靠事业发展留人。人才是要有用武之地的,引进的国际化高端人才如果所用非所长,最后还是留不住。用人单位只有在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同时,为其搭建奋力干事业的国际化平台,创造舒心干事业的国际化环境,才能让国际化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高端引领人才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发展

  众所周知,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一大批高层次、高技能的领军型人才,高端领军型人才通常是产业形成和突破的核心推动者,一个领军人才可以催生一个大产业。笔者所在的风洞中心对上海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自从上海市明确了坚持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聚焦发展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等九大重点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后,风洞作为汽车和轨道交通车辆自主研发不可缺少的重大基础设施,作为上海服务全国的先进装备平台,促进一批国际知名的汽车企业把自己的技术中心落户上海。此外,风洞也是汽车造型设计产业必备的基础设施,由风洞带来的独特优势也将带动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尤其是汽车造型设计产业的升级。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对高端引领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要实行重用政策,大胆破除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理解、充分信任、热情关怀、放手使用,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头作用。同时,政府要着重思考怎样让高端引领人才更好地与国内现有体制机制实现对接的问题,怎样让引进的高端引领人才与单位现有人才在最短的时间内共融一体,团结一致,组成一支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只有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国际化,才能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与直接引领作用,重点带动经济转型发展。仍以风洞中心为例,汽车整车风洞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在服务企业过程中,风洞中心不仅让前来做试验的汽车企业技术人员得到了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和学习,而且还培养锻炼了一支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运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同时积极带动同济大学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先后有30余名博士、硕士生选择了与风洞有关的科研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题目,研究成果直接支撑风洞建设及运营,一批年轻人已成长为团队的中坚。未来将把风洞中心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开放,为学校汽车、轨道交通等相关学科开展基础研究提供实验平台。风洞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有力地呼应了上海市人才强市战略,推动上海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打造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未来我们希望在上海市相关区域和部门的支持下,将风洞中心打造成一个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依托风洞中心这一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作为载体,以上海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坚持技术创新、科学发展,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充分发挥风洞中心人才、设备、技术、信息、成果等资源优势,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创新。围绕完善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提供一流的科学研究、技术储备和学术交流平台,针对车辆工程及相关学科方向基础性、前沿性关键问题进行长期、系统、深入的研究,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上海区域经济转型发展。(作者杨志刚 系中央“人才”专家、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主任)

中国-博士人才网发布

声明提示: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